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问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问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实践是主体创造客观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性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比如,大家想要装饰一下自己的卧室,在装饰之前应该会有个设计图(主观),然后再去买材料、请工人进行装修(实践),最终将脑子中的设计图变为令自己满意的现实的卧室。
实践,正是把主观和客观沟通起来的桥梁。
从实践的概念中,可以引申出来实践的四个特征。
首先,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即构成实践的诸要素(主体、客体、工具、结果等)是客观物质的。
比如,农民种地产小麦。无论农民、工具,还是土地、小麦都是客观物质的。这就是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其次,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这个特征主要是从和动物的本能进行区分的角度进行理解。
我们都知道,蜜蜂能筑巢、鸟能垒窝、人能建造房子,但是,为什么只有人建造房子才是实践活动呢?就是因但是,人建造房子不一样,除了生存需求之外,还有其他的目的和***,如为了舒适、为了美观等。人的活动的这种目的性和***性,就是实践的自觉能动性。这也是考试中出现比较频繁的一个知识点。
再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一是社会性,即实践活动不能离开社会。即使是最简单的农民种地产小麦,也需要和社会进行接触,购买工具等生产资料,哪怕是自己制造工具,也是社会经验积累的结果。二是历史继承性,即实践能力是不断提高的。人们在五十年前种小麦和现在种小麦的亩产量是不一样的,随着历史的发展、技术的提高,实践能力也不断增强。
最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这个特征主要是从想和做的角度进行理解,即实践可以把人们脑子中的想法变为想要的现实。之前考过这样一道题目:一位企业家去高校进行演讲,在最后的互动环节,有学生提出质疑:“你说的我都懂,为什么你成功了,我失败了?”这位企业家说:“因为你只是想想,而我做了,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差别。”这个题目很明显的体现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问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问题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