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自己出钱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大学生社会实践自己出钱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孩子做家务然后给点零钱,再教她攒钱买东西这种教育方法对吗?为什么?
我有两个孩子,大儿子从小我都是这样教育,帮忙倒一次垃圾2毛钱,擦桌子,扫地5毛钱一次。
但是,现在他已经11岁了,我却越来越不能认同这样的教育方式。也许有的家长会觉得让孩子提前体验社会生活中的按劳分配是件好事,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不能不劳而获,付出了劳动就要得到报酬。表面看上去,一点问题都没有。
然而实际上,我现在最后悔的就是养成了他这样的习惯,干点活先谈钱,先谈条件。把他作为一个男孩子该有的责任感和担当都建立在了金钱之上。感觉我们与孩子之间从亲人的关系上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感觉真的很讨厌。
孩子帮忙做了家务,我们给予一定的奖励是可行的。但是,不要给孩子养成这种不管让他干点啥,先谈条件的习惯。家庭毕竟不是社会,一个该有情有爱的地方,不应该每天动辄充斥着谈判,价格这些问题。我们让孩子付出劳动换取报酬的本质没有错,更多的是为了让孩子明白金钱的来之不易,让他懂得节约。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吸取我的教训,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遇事先谈条件后干活的人,甚至谈不拢就不干,要让孩子主动参与进来,从而适当给与奖励。(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觉得非常正确。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培养教导,从小教导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家务)并加以鼓励(零钱)和引导(攒钱买东西),既能能培养孩子自己动手能力,又能让孩子知道劳有所得,一个目标的实现是靠无数个小目标积累而来,从而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孩子做家务给零花钱,到底是对还是错?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肯定:孩子做家务给零花钱是错的!
不只是错,而且错得离谱,更要命的是,这错会被日复一日的时间复利效应加倍放大,会给孩子的心性养成、责任担当等方面造成难以弥补的恶果。到底为什么是错的?犯下的错如何弥补和矫正呢?
家长至少要彻底弄明白:“做家务”到底是什么?
何谓“家务”?字面意思或字典中的解释简单明白:所谓家务,是指家庭日常生活事务。
然而,从家庭教育为核心出发点来衡量的话,这个定义真是太粗糙了。以着眼于家庭建设、亲子关系、孩子教育为长远目标的“家务”之定义,应当是这样的:所谓“家务”,是指过日子、过日月或过光景!
“过日子”的内容极其繁杂,除了传统意义上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开门七件事之外,应当还包括日常用品的打理、宠物的饲养、房屋的修整、家具的养护和使用,以及活而为人不可避免的缔结婚姻、生男育女、孩子教育、老人赡养、亲友往来、红白喜事应酬、逢年过节安排、家庭成员矛盾处理等等。
是故,孩子们从小应当接触并得到良好系统培养的“家务”,绝不能只是狭窄意义上可以“按件计酬”的扫地、倒垃圾等“家务活儿”,更应当是综合多变、琐碎繁杂极其考验综合能力的“过日子”。
同理,以着眼于家庭建设、亲子关系、孩子教育为长远目标的“做家务”之定义,应当是这样的:与家庭其他成员携手并肩全面参与并打理家庭一切内部事务及外部事务。
比如家庭内部事务,一次简单的家庭聚餐或隆重的正式家宴,包括前期亲友名单的拟定、人员邀约、时间衔接以及所邀亲友的个人饮食忌讳、菜单拟定、酒水茶类、座次安排,以及餐前餐后消遣、大人小孩***,甚至拖鞋或鞋套、水杯、湿巾等等事无巨细,两岁以上的小孩子都应当以小主人的身份全程参与。
再比如家庭外部事务,亲友之间的红白喜事应酬,有人去世了,丧仪如何置办、吊唁如何进行、安慰话如何说、说什么,以及不同身份如何行礼、如何祭拜等等传统白事上相关礼仪,三岁以上小孩子也当以家庭成员中极其重要的另一辈儿人全程参与。
那么,以着眼于家庭建设、亲子关系、孩子教育为长远目标的“做家务”,其教育意义和树人目标的内在本质是什么?
其内在本质,与普通老百姓或社会小青年必须进行严格甚至严苛的新兵训练之后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合格的军人是一样的道理。新兵训练其内在本质是什么呢——是将普通老百姓或社会小青年身上固有痼癖旧习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打磨,打磨成如同被子般棱角分明、板正忠贞的铁血军人。
同理,两三岁的小孩子与家庭其他成员一起,携手并肩全面参与并打理家庭一切内部事务及外部事务的过程,就是将一个懵懂小毛孩儿,打磨成积极入世、精通生活、百变智慧的合格社会人。
“做家务”给“零花钱”,一是强行剥离了孩子作为家庭成员理所应当共建家庭的“义务”。
“做家务”给“零花钱”,二是将孩子做家务过程中能够体验到的自我价值实现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等内在驱动力,强行转换为金钱化的外驱力。丧失内驱力体验的孩子,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等方方面面会普遍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做家务”给“零花钱”,三是将“家庭义务”与“零花钱”的概念与界限混在一起,会导致孩子丧失主动“看见”哪些家务需要做的慧眼并成为没眼力劲儿的“木头人儿”,会导致孩子丧失在一定时间合理支配一定数额资金、愉快徜徉于“钱生钱活动”并使财商持续提升的机会。
简单一句话概括,“做家务”给“零花钱”到底是什么?是家庭教育的重症通病,得治!
金钱的交换机制,当然会引起议价行为。议价行为与心理期望价位不能得到足够满足时候,小孩子原本应该的那些“正常行为”便会在奖励缺失或奖励低于预期等“金钱机制”失效的情况下出现相关联行为与监管的完全失控。
“内在驱力”下的理想行为机制应当是什么呢?是孩子基于自我认知的、自身需要的自发行为,而绝不是单一“金钱机制”驱动的结果。
具有高质量教育意义、高综合能力培养的“零花钱”长什么模样?
起码得跟做家务、写作业、搞学习等应当应份的义务和责任无关,起码得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发放的时间周期相对固定,二是不频繁变更的相对固定金额。发放的时间周期怎么确定呢?小学一至三年级以“每周发放”为最佳,小学四至六年级及初中阶段以“每月发放”为最佳,高中学生以“季度发放”或“半年发放”为最佳,大学生以“半年放”或“每年发放”为最佳。
至于零花钱发放的具体金额,一是不同家庭可根据经济收入情况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发展情况灵活***或增长,二是遵照“定额+季度或年度浮动额”为最佳。简单说,家长们愉快领工资的那一天,最好孩子也能够同步感受到领取家长工资中一小部分作为零花钱的愉快;家长们根据工资额度***未来一个月家庭各项开支与结余情况的时候,孩子们也能够同步参与并参照安排自己未来一个月的“消费活动”和“钱生钱活动”。总之就是,这种与家长工资收入周期相同、结构相似的零花钱发放安排,极有利于孩子们与家长和家庭呼吸相通、彼此忠诚、共同进退的“铁杆团队意识”培养,更有利于孩子们自控意识、统筹意识及理财意识等的培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自己出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自己出钱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